从一名建筑小工到获得两项专利、斩获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砌筑工一等奖的行业典范,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程分公司砌筑工班组长张庆雷用19年的坚守与钻研,诠释着新时代“工匠精神”的深刻内涵。
精细打磨砌筑技艺
19年来,张庆雷不断打磨砌筑技艺。初入建筑行业时,怀着“学一门手艺安身立命”的愿望,他从最基础的“一刀灰、一块砖”做起,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操作,也反复练习。与老师傅娴熟的技艺相比,张庆雷倍感压力,正是凭借“熟能生巧”的坚持和用心学习的态度,他逐渐突破了技能瓶颈。
无论是砖块放置、砂浆调配的基本功,还是精准把握水平度、垂直度、平整度与灰缝均匀度的“四度”标准,张庆雷的技术水平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不断提升。他先后在河北省“建工杯”“燕赵杯”等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砌筑工第一名,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,最终取得砌筑工一级职业技能等级。
张庆雷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。他先后参加了15期班组长必修课程培训、新时代企业班组长精益管理能力提升培训,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懂管理、能带队的班组长。“企业的培训帮助我突破了管理瓶颈,我也学会了让工人掌握技能标准的方法。”
比赛结束后,张庆雷表示:“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让我认识到,砌筑是一门可以量化、复制并不断追求极致的工艺。”这段经历不仅是对他技术的肯定,也深化了他对“工匠精神”的理解。
融合科技优化流程
随着建筑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、装配式建筑、绿色建材等新事物不断涌现,给传统砌筑工种带来了新挑战。“一开始,面对电脑上陌生的BIM模型界面,确实有些无从下手。”张庆雷回忆道,“干了多年的手艺要跟上数字化的节奏,心里很着急。”
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提前布局的培训体系,为他解决了难题。项目上设置的“BIM实操岗”让他有机会跟着技术人员一步步摸索,企业组织的BIM基础培训、“材料特性+施工技巧”专项课程更让他逐步掌握了新技术、新材料。“比如,绿色砌块吸水性强,企业会提前告诉我们要控制含水率;装配式构件精度高,就以它为基准调整砌筑手法。”张庆雷说道。
在实践中,张庆雷探索出一套传统技艺与新技术融合的方法:利用BIM技术洞悉墙体内部结构,从源头规避返工;参照装配式构件的高精度,全面提升现场砌筑标准;同时,将传统灰缝控制经验应用于绿色建材,确保施工质量。如今,他带领班组熟练运用BIM模型指导施工,实现了效率提升与返工率的大幅下降。
不仅如此,张庆雷还积极带领班组开展工艺流程优化与施工难题攻关。在砌筑防水领域,针对长期存在的种植屋面与砌筑体交界处易渗漏的痛点,他主动牵头组织研发,成功申请了“一种防翘边的种植屋面防水卷材压实装置”等两项专利。目前,这些技术成果已在多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,有效遏制了渗漏隐患,减少了后期返工,既提升了施工效率,也增强了屋面的长期耐久性,为工程整体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工匠精神薪火相传
“1毫米的误差看似小,但累积起来可能影响墙体安全。精准把控误差范围是对业主、对工程的责任。”张庆雷不仅认真给徒弟传授砌筑技艺,更传递这份对质量的敬畏与责任。
在企业“师徒制”政策支持下,张庆雷与徒弟签订了“师徒协议”,明确带教目标。他带领徒弟在企业实训场地反复练习“四度”控制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质量标准。“我常跟徒弟说,坚守标准不是固执,而是对职业的尊重。”在芯中城项目中,他带领班组反复优化砌筑流程,哪怕多花点时间,也要确保每一面墙都符合“毫米级”要求。
除了技艺传承,张庆雷更注重工匠精神的传递。他利用企业搭建的“技能分享平台”,将精度控制、工具改进的经验分享给其他班组;在企业组织的交流会上,他认真讲解BIM技术与传统砌筑技艺结合的方法,带动更多工人提升技能。
面对未来,张庆雷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我想完成从‘优秀个体’到‘高效创新团队’的转变,将经验整理成标准化操作手册;通过企业培训体系推广,带领班组深入研究BIM技术与传统砌筑的结合方法,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方法……”